司法院:臺灣花蓮地方法院舉辦「國民法官回娘家:國民參與審判經驗交流分享會」推動制度持續精進新聞稿
為深化國民參與審判制度並蒐集實務意見,本院於114年5月1日舉辦「國民法官回娘家:國民參與審判經驗交流分享會」,邀請曾參與之國民法官、備位國民法官(以下合稱經驗者)、審判長、檢察官與辯護人分享審判經驗與建言。
蕭胤瑮院長首先致詞熱誠歡迎14位經驗者及與會來賓,並表示,國民法官制度為我國司法史上的重大改革,透過國民法官的直接參與與職業法官密切對話,不僅提升了司法的透明度,更彰顯民主審判精神。院長也期盼與會者踴躍提供回饋與建議,助力制度穩健發展。
此次活動由刑事庭庭長吳明駿主持,吳庭長簡要說明兩起承審案件之起訴事實概要,幫助與會經驗者回顧案件。接續由經驗者、花蓮地方檢察署吳聲彥檢察官、辯護人林韋翰律師及呂秉炎法官分享審判參與經驗。
活動主題聚焦於「當事人出證、檢辯攻防影響心證與否及國民法官生活、心理之負擔」等面向來進行分享與討論,歸納如下:
一、 肯定制度用心,分享真實感受
與會經驗者一致肯定本院在案件程序安排、說明引導與行政照料方面的用心,並對審理流程之流暢與時間控管表示非常認同。他們表達榮幸能參與國民法官審判,從中實際體認刑事訴訟之嚴謹與不易,對司法制度有更深理解與尊重。分享過程中,經驗者也暢談親身經驗,並肯定制度的用心,例如:
(一) 心理負擔方面:於審理過程中遇有心理不適之情形,但因本院有全程安排心理師輪值,且行政人員均有即時支持及傾聽心中負擔,降低其心理不適之情形。
(二) 職場支持面向:有國民法官反映任職場所給與公假,使其較無負擔。
(三) 審前說明效益:多數認為有助於理解法律概念與用語,使後續討論更有效率。
(四) 證據與辯論表達:肯定檢、辯提出證據時說明清楚,助於理解案件重點,並表示即便自身立場屬於少數意見,也能在評議時充分表達,不感壓力。
二、 審檢辯互動熱絡,制度價值體現
會中,檢察官與辯護人積極就各自法庭活動向國民法官請益,例如:交互詰問過程中,檢辯如提出異議,是否會影響國民法官對於後續證詞之理解?同一日調查多位證人,是否會造成國民法官疲乏及負擔?辯護策略是否可能影響對被告的觀感、量刑鑑定報告是否會影響國民法官對於量刑之意見?等。經驗者均就個人觀察與感受誠摯回應,審檢辯三方與國民法官在溫馨對話中,交流審理經驗,凸顯國民法官制度促進專業與民間對話的制度價值。
三、 提出制度精進建言,促進公平審判
除分享個人參審體驗,亦有經驗者提出建議,包括:
(一) 建議未來國民法官制度可以修正為罪責、量刑程序二分論,即罪責調查、辯論後,先進行罪責之評議、認定,如認定有罪後,再進行量刑之調查、辯論及評議,較不會讓國民法官於罪責評議時,心證就受到量刑證據資料之影響。
(二) 可多利用數位資料,減少紙本之提供,避免國民法官不小心將紙本資料攜離評議室。
本次分享會展現國民法官制度落實司法民主的重要步伐,亦反映制度推行以來各方實務參與的真實回饋。「國民法官回娘家」活動圓滿落幕,惟制度深化之路仍需不斷傾聽與對話。本院將秉持開放精神,持續優化參與機制,建構更公正、透明且可近的司法環境,實現人民有感的司法改革。
(資料來源:司法院網站,公布日期:114-05-02,公布單位:臺灣花蓮地方法院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