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法院: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2年度上重更二字第4號楊鴻儒殺人等案件判決新聞稿
壹、本院判決摘要:
本院審理112年度上重更二字第4號被告楊鴻儒(下稱被告)殺人等案件,於民國114年1月22日上午10時宣判。被告前因犯二次殺人等罪,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均判處死刑,褫奪公權終身(2罪),被告不服提起上訴。案經最高法院第2次發回更審。本院審理後,撤銷原判決,仍認被告犯兩次殺人罪,均判處無期徒刑,褫奪公權終身(2罪),應執行無期徒刑,褫奪公權終身。本件尚未確定,仍可上訴最高法院。
貳、犯罪事實摘要:
楊鴻儒與陳姓、賴姓被害人均為舊識,楊鴻儒或因賭場債務、或因故而對2人萌生殺意,乃分別假藉外出旅遊或訪友之名義,於104年6月27日上午、同年7月12日上午駕車各帶同陳姓被害人、賴姓被害人外出,楊鴻儒於途中均先以安眠類藥劑摻入飲食,使被害人2人服用陷入昏迷,隨後將被害人2人以頭下腳上之方式倒栽裝入鐵桶封閉,使被害人2人在狹小鐵桶內終至窒息死亡,再分別於104年6月27日下午、同年7月12日中午,將盛裝陳姓被害人、賴姓被害人屍體之鐵桶載往南投、花蓮交界一帶之台8線公路推落山谷棄屍,而先後殺害陳姓及賴姓被害人。
參、判決理由摘要:
一、本院經調查審理後,認定被告確有上開殺害陳姓及賴姓被害人,並將2人塞入鐵桶內載運至台8線公路旁山谷遺棄屍體之犯行,有相關證人之證述、監視器影像照片、刑事警察局鑑定書、法務部法醫研究所鑑定意見等證據可資證明,被告否認犯罪之辯詞均不足採信。被告以一行為同時觸犯刑法第271條第1項之殺人罪及同法第247條第1項之遺棄屍體罪,應依想像競合犯之規定從一重論以殺人罪。被告2次犯行應分論併罰。
二、撤銷原判決之主要理由
本案自104年12月繫屬第一審,本次經最高法院112年9月發回更審時,已歷時約7年9月,依發回意旨仍有事項待鑑定、證人待詢問,需時調查釐清,待本院調查完竣更二審判決時,已逾8年,有刑事妥速審判法第7條應減輕其刑之事由(死刑減輕者,為無期徒刑),此為原審未及審酌。又原審未審慎斟酌年邁受刑人縱有假釋出監之可能,其經長期執行後之再犯風險是否因高齡而有減損,於法稍失衡平,故由本院撤銷改判。
三、量刑主要理由
被告與陳姓、賴姓被害人均無深仇大恨,竟以下藥迷昏再將被害人裝入狹窄鐵桶封閉,使被害人窒息死亡之手法殺害2名被害人,且接連犯案,造成被害人家屬痛失親人,留下難以抹滅之身心傷害,復經鑑定認為行為時並無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,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有所減退或喪失之情事,且被告將裝置被害人屍體之鐵桶推落山谷遺棄屍體,並故佈疑陣,經檢警尋獲被害人屍體,經鑑識調查後,被告仍一再飾詞推諉,否認犯行之態度,且被告有搶劫等前案紀錄,素行不佳,而被告經長期監所矯正執行復經假釋,仍未能改變其思維邏輯與行為模式,性格及行為模式均已明顯固著而難以改變,缺乏家庭情感牽繫,難有促其改變之動力。為充分評價被告罪責,並綜合考量應報、特別預防及一般預防之刑罰目的、矯正再社會化等相關之刑事政策,以被告目前年齡已滿71歲,又據辯護人稱其罹患腎臟病之身體健康欠佳情形,對照我國男性平均壽命(依內政部統計資料112年度為76.94歲),即使未來有假釋出獄之可能(無期徒刑須依法執行逾25年,且有悛悔實據,始得假釋),縱使折抵因本案羈押期間(迄今未滿1年,前經另案服刑),其年齡亦已逾九旬(甚至更高),本院認必須藉由對被告長期監禁之手段,始足以撫慰被害人家屬之永恆傷痛,並預防被告未來再犯罪及對社會之危險性,暨參酌檢察官及被害人家屬之意見,認應對被告所犯殺人2罪均量處無期徒刑,令其長期隔絕於社會,並定其應執行無期徒刑,褫奪公權終身,以昭炯戒。
合議庭成員
審判長法官郭瑞祥、陪席法官陳玉聰、受命法官胡宜如
(資料來源:司法院網站,公布日期:114-01-22,公布單位: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)
|